朝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朝阳市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10-18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朝阳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朝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0月17日

(此件公开发布)

                               

                                   朝阳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依据《辽宁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和《朝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需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工作要求,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为开启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1.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显著提高。实施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投入资金5.4亿元,新建、改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139所、城区公办园33所,新增、改善学位1.8万个,乡镇中心园实现全覆盖。全市幼儿园达到872所,在园儿童7.16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70%。普惠性幼儿园增加到679所,普惠性学位覆盖率达到88.4%,初步构建了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2.义务教育均衡水平不断提升。投入资金9.57亿元,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学校563所。投入资金1.91亿元,实施义务教育学校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项目学校228所。1030个大班额全部化解,全面实行起始年级“电脑平行分班、按标准班额办学”制度,示范性高中招生指标到校率达到90%以上。交流校长、教师5540人次,组建联盟157个,覆盖率达到91%。7个县(市)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国家认定。

3.普通高中优质资源覆盖面显著扩大。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8—2020)》,投入2.5亿元,全面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全市已有省示范性(重点)普通高中11所,省特色普通高中1所,省特色高中实验学校2所,省教育教学改革典型学校2所。普通高中入学率达到65.4%,优质高中招生占比超过60%。

4.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成国家改革与发展示范学校2所,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6所。“十三五”期间,累计培养技能型人才近3万人,完成各类培训4万余人次。组建3个职教集团,创建了8个国家级实训基地、31个省级实训基地,构建了与我市产业布局基本相适应的专业体系。

5.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朝阳师专开办高职高专专业37个,其中涉工及服务类25个,获批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骨干专业1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特色专业群1个。承担科研项目330余项,注册实用新型专利27项,与企业联合开展课题研究16项,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近10亿元,全日制在校生达到8468人。电大正式更名挂牌开放大学,建成国家数字化学习中心,网络教育、社区教育、继续教育广泛开展。

6.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招聘“特岗教师”2491人,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短缺、专业化水平不高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实施了“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骨干教师示范工程”“教师全员培训工程”,培养县级以上义务教育阶段骨干教师10553人,占比达到50.3%,涌现了一批教书育人先进典型和师德标兵。

7.教育信息化取得重要进展。启动智慧教育示范区、示范校及数字校园建设,全市中小学实现互联网接入率100%,100M带宽以上覆盖率100%,教室多媒体配备率100%。建成录播教室297个,计算机教室955个,数字教育资源教室8100个,无线网络学校436所,1个县区被评为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智慧互联、优质均衡”教育新生态正在形成。

8.教育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成立市委、县(市)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工委,形成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建立了完善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财政性教育投入实现逐年增长。教育综合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评价体制改革全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教育督导体系进一步完善。

9.教育民生得到切实保障。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建档立卡学生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教育四个学段实现零负担就学,无一人因贫失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中小学就读,并享受各项减免政策和中考指标到校政策。特殊教育资源实现全覆盖,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强化大、中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0%,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超过了96%。

(二)发展要求。

“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绘就新蓝图。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吹响了开启朝阳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时代号角,作出了“五个双重”科学研判,提出了实现“六个显著提升”奋斗目标、推进“四个转化”主攻方向和做好七个方面重点工作的安排部署,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教育要主动与科技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有效衔接、深度融合,在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建设“数字朝阳、智造强市”过程中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2.朝阳建设教育现代化的新目标。2020年9月,市委、市政府印发了《朝阳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5个方面战略目标和8项任务计划,擘画了朝阳未来 15年教育发展的蓝图。“十四五”要进一步细化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决策部署。

3.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已经从“能上学”转变为要“上好学”,对教育的要求从“有数量”转变为要“有质量”。实现这两个转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补齐短板,在发展目标、发展思路、资源配置、任务举措等方面实现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提升公共教育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期盼。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市教育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不足,优质普惠性资源偏少。义务教育城乡发展不平衡,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不同步,布局不均衡、不合理,“城镇挤、农村弱”现象依然突出。高中教育对新高考改革的认识有待深化、落实有待加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契合不紧密,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创新能力不够强,教师结构性短缺矛盾依然突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亟待改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信息化素养有待提升。教育评价改革亟待深化,实现治理现代化任务艰巨。

机遇前所未有,更具战略性、变革性,挑战前所未有,更具紧迫性、艰巨性。教育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工作主题定位在高质量发展上,发展主线更加强调内涵发展,发展方式更加突出结构优化,发展取向更加注重师生的全面成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统一,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谱写朝阳教育新篇章。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推进朝阳教育现代化为奋斗目标,以促进公平为基本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加快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为重点,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动力,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保障,以推进教育信息化为支撑,努力构建“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均衡优质、人民满意”的新时代朝阳教育,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遵循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创新育人模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宗旨,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人民。

坚持新发展理念。将新发展理念贯彻教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改革创新。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以重点任务带动改革,以简政放权深化改革,以信息技术助推改革,实现教育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服务振兴。把服务朝阳振兴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落脚点,优化教育结构,着力提升人才培养层次质量,为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为朝阳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到2025年,初步建成高质量发展体系,实现更高水平普及、更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显著提升,为 2035 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具体目标。

较高水平普及基础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0%、95%、90%以上。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初步实现均等化。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9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水平明显提升,优质均衡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更加完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需求得到全面满足。

优质资源供给显著增加。三星级以上幼儿园占比达到50 %以上。中小学结构布局更加合理,优质学位供给不断增加,优质资源实现全覆盖。优质高中资源不断扩大,在校生占比超过65%,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生态全面形成。建成3—5所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一批特色学科专业。建立完善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数字校园全面普及。教师数量、结构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优化。终身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多样。

服务地方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构建人才培养层次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专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发展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五育并举深入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深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导向的教育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度环境逐步完善,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

教育生态更加优化。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加快,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断完善,现代教育督导体系基本形成。教育财政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公共财政教育支出逐年增长。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成效明显,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稳步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坚定不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贯穿课程教材建设全过程,纳入各类培训的必修内容,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发挥好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中小学专题教育读本和“四史”教育读本。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引导青少年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捍卫“两个确立”、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2.推进思政课一体化机制建设。统筹推进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建立“手拉手”思政课教师备课机制,推进中小学、职业院校和高校融合式教研备课。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名家名师等优质思政课教育资源共享。

3.壮大建强学校思政工作队伍。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培育宣传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和优秀德育工作者等先进典型,完善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标准和办法。落实中央关于高校思政课、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配备等要求。落实“思想铸魂工程”计划,培育100节市级精品思政课、100个市级精品教案、100个市级精品课件,开展校长培训、骨干培训、岗前培训,遴选14个市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4名高校思政课中青年骨干教师,开展思政课教改专项研究。

4.构建一体化思政工作新格局。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深入开展职业学校创新开展“文明风采”等德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中小学校“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等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英雄模范人物、名师大家、学术带头人等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工作。建立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督导评估机制,完善学校党建带团建、队建机制。规范学生社团管理。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加强语言文明教育。

5.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化体育教育。补齐师资、场馆、器材短板。计划改造250所学校运动场,其中北票市45所、凌源市57所、建平县38所、喀左县26所、朝阳县58所、双塔区23所、龙城区3所。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开齐开足体育课,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落实三级学校体育竞赛制度。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丰富大课间内容形式,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发展校园足球。落实“体育提升工程”实施计划,打造50节市级体育精品课程,培养14个市级优秀体育教学团队和50名体育骨干教师,遴选10所体育特色学校和1个体育示范县区。

强化美育教育。补齐美育教师、专用教室、器材短板。深化美育课程改革,开齐开足美育课,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教学模式,推进学具类乐器进课堂、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赏析进课堂,推进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建设。将学校美育工作纳入督导评估和考核体系,推进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构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校园文化,开展以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展演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培育一批高水平学生艺术团,积极参与艺术专项展演活动。落实“美育提升工程”实施计划,打造50节市级美育精品课程,培养14个市级优秀美育教学团队和50名市级美育骨干教师,遴选10所市级美育特色学校、20个市级艺术实践工作坊、1个美育示范县区。

强化劳动教育。以日常生活、生产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构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改革劳动课程结构,开足开齐劳动教育课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升级改造现有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学校),建好配齐劳动教育专用场所和校外劳动基地。开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考察探究、社会服务、志愿公益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学校聘请劳动模范、高技能人才兼职授课。落实“劳动能力培养工程”计划,培育100节市级劳动教育精品课,创建20所市级劳动教育示范学校、5个市级示范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2个劳动教育实验县区。

提高学生健康素养。构建政府支持、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学校健康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其它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教育治理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师生健康护理能力。建设分学段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健康观念、知识能力、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心理品质。健全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工作机制和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机制。加强学校医务室(保健室)建设,补齐医务室,配齐医务人员。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课程建设,补齐心理健康咨询室,每年开展一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筛查。

推进法治、生态文明和国防教育。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各级各类国民教育体系,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完善中小学法制教育教学体系,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引导广大学生深入理解“碳达峰、碳中和”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以“双碳教育”为重点,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和绿色校园建设。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坚决制止餐饮浪费。将国防教育融入各级各类教育课程,依托优质特色中学开展少年军校和国防特色教育示范学校建设试点,拓展丰富国防教育实践活动。

6.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家校合作。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建立制度化家校合作机制,完善家长委员会组织和功能,统筹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接待日等家校沟通渠道,引导家长增强育人责任,提高对学生教育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水平。家校协同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完善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宣传、公安、民政、文化、卫健、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和组织参与的多方联动育人机制。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红色文化场馆等公共资源按规定免费或优惠向学生开放。推动中小学在社会实践、特长培养等方面与社会力量开展合作。建立研学游基地,开展“研学游、学子游”活动。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教育观。

(二)全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1.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根据城乡人口变化趋势,以县(市)区为单位制定幼儿园布局规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幼儿园,补齐学前教育资源,构建以普惠性学前教育为主体的办园体系。继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建扩建28所幼儿园,其中北票市5所、凌源市3所、建平县4所、喀左县3所、朝阳县4所、龙城区4所、双塔区5所。   

提升保教质量。按照办园标准规范,不断完善办园条件。借鉴沈阳、大连“安吉游戏”和幼小科学衔接试验区经验,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纠正“小学化”倾向,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双向科学衔接。健全教研体系,配齐专业教研队伍,加强园本教研、区域教研,将各类幼儿园全部纳入教研指导范围。充分发挥城镇优质园和乡镇中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强办园管理。健全教育行政部门学前教育管理机构,充实专业化管理力量。完善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动态调整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收费标准,加强对非营利性民办园收费监管。规范办园行为,严格幼儿园教师准入制度。完善年检制度,加强过程监管,治理无证办园。强化安全监管,加强对教师资质、保育教育、安全卫生等动态监管。强化办园行为督导评估、质量监管和业务指导,做好幼儿园评估定级。

2.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全面落实“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规划,改善214所学校办学条件。完善县域内城乡中小学布局规划,新建改扩建一批中小学,做好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十四五”期间新建扩建87所中小学校,其中北票市12所、凌源市7所、建平县17所、喀左县5所、朝阳县15所、龙城区12所、双塔区13所、市本级6所。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全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北票市、朝阳县和龙城区完成优质均衡发展省级验收评估。落实“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到100%。

全面振兴乡村教育。完善城乡学校布局建设、师资配置、经费保障、督导评估等一体化机制,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补齐农村教育发展短板,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完善城乡帮扶制度,加强边远、农村地区学校信息化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持续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工作。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资助力度。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统筹整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建设,加强校本课程监管,构建学校间共建共享机制。加强教学管理,分学科制定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健全教学管理规程,统筹制定教学计划,优化教学环节,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实施教学。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提升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完善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制度。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制度。

提升义务教育管理水平。落实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巩固“择校热”治理成果。严格落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推进校内“双减”工作,落实学校校内“双减”三年行动计划,提高作业管理水平,严格学校考试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创新课后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健全课后服务保障机制,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

3.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加强普通高中建设。继续实施“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计划,全面提升县域高中办学水平。“十四五”期间新建改扩建12所高中学校,其中北票市3所、凌源市2所、建平县2所、喀左县2所、朝阳县1所、市本级2所。依法依规合理控制学校办学规模,鼓励学校小班化教学。支持具备条件的学校建设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社团活动室,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积极参与辽宁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工程,不断扩大省示范性高中覆盖面,发挥省示范性高中在高考改革、人才培养、特色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参与辽宁省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工程,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在德育、科技、人文、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等领域建设一批特色普通高中。

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改革。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课程管理,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借鉴大连市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示范区(校)的经验,培育我市新课程、新教材市级示范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因地制宜地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拓宽综合实践渠道,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完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学生综合指导。

4.全力推进职业教育实用高效发展。构建高质量朝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市级统筹,总体保持市域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强化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优化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布局,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强基培优,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力量,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创建国家级、省级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和建设一批优质专业。“十四五”期间新建北票市、朝阳县2所职教中心,扩建凌源市、建平县、喀左县3所职教中心。新建朝阳师专幼儿教育和机械加工、朝阳市财经学校电子商务、朝阳工程技术学校新能源汽车和装备智能制造、建平县职教中心机械专业和机器人专业等7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融通,在普通中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把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按照职业学校生师比例和结构配齐专业教师。推广现代学徒制和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深入推进“1+X”书证融通,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革命,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支持校企合作开发新型教材。推动“数字职教”建设,加快专业数字化升级与改造,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信息化标杆校、职业教育大数据平台和在线学习平台等建设。落实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主动接受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评估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评估。

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机制。推动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结构。支持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参与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探索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改革,支持和规范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建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学校、产业院校,按照办学成本确定学费标准。鼓励职业学校、技工院校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优先支持数字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开展产教融合试点。建设开放共享、满足全生产链实习实训需求的综合型实训环境。落实省“职业教育实用高效发展工程”,建设2所省级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和5个优质专业,培育50门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 2个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100名市级职教名师、300名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5.推进高等教育发展。普通高等教育提档升级。推进朝阳师专升格为辽宁朝阳师范学院,同时开展本科层次师范类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0000人左右。

高等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推进朝阳职工工学院转制为朝阳职业技术学院,以全日制高等职业专科学历教育为主,兼顾成人教育和社会培训,在校生规模稳定在5000人左右。

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围绕服务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健全动态调整、优化和退出机制,做强主干专业,做优特色专业,建设具有重大行业或区域影响、优势突出的学科,加强建设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朝阳的学科。

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学管理,完善课程建设机制、课程评价体系和课程管理体系,强化教学质量评价。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培育精品课程,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加强教材管理,推进规划教材、思政课教材建设。强化实践教学。严格毕业标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支持毕业生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

6.加快完善特殊教育。落实“特殊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完善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体系。全面提升特殊教育保障能力,实行残疾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的15年免费教育。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统筹各级特殊教育专项资金,加强无障碍设施设备建设配备,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资源教室配备,满足残疾儿童需求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等仪器设备和图书。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融合教育,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保障特教教师待遇。完成朝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工程。

7.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全面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题课,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名师名家走进中小学,举办专题培训、座谈交流、事迹分享、主题演讲、实践教育等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共学共进。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开展民族学校教师国家通用语音文字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推进民族学校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规范少数民族文字教材的编写、使用和管理。

(三)补齐全民学习终身教育体系短板。

1.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利用高中等教育资源,积极举办和参与社区教育。鼓励各县(市)区举办社区教育机构,推进县(市)区社区学院、乡镇(街道)社区学校、村(社区)社区学习点一体化发展,推动社区教育向基层、农村延伸。加强社区教育平台和课程标准建设,推动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市、县(市)区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成5个县(市)区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

2.大力发展老年教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老年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开设老年教育相关专业和课程。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举办不同类型的老年教育机构。引导各级各类老年教育机构面向基层、服务社会。丰富老年教育内容与方式,探索“康养学游教”新模式。

3.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强化学校办学主体责任,规范学历继续教育,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改造融合各种学历继续教育形式,提高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匹配度。面向行业企业、进城务工、转岗、城镇化新市民、城乡待就业人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等社会群体,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职工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开放大学转型发展。开发整合远程教育资源,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宽领域、多元化、开放式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推进“互联网+”继续教育模式。

(四)增强服务振兴发展能力。

优化职业院校布局。统筹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对接我市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构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融通发展的生态系统。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做好专业“调停转增”,增设一批服务产业发展的新型专业。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达标工程,推动县级职教中心转型发展,为县域经济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聚焦“数字朝阳、智造强市”战略和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坚持市场导向和需求导向精准发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机融合。服务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助力“老字号”改造升级。服务装备制造、钢铁冶金、精细化工、冶金产业精深加工等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原字号”深度开发。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新字号”培育壮大,培养更多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朝阳构建新发展格局筑基赋能。

提高服务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围绕服务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和朝阳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坚持功能互补、资源共享,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对接产业集群建设特色学科集群,深化产学研联盟、园区和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建设,加大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矿物加工实验室、仪器分析检测中心等校地、校企协同技术创新共享平台建设力度,不断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五)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和落实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建强教师党支部,建好党员教师队伍。发挥模范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开展师德师风专项培训,完善以老带新机制,落实师德第一标准,强化师德考核及结果运用。完善多方参与、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

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积极参加省组织的师范类专业认证,守好师范教育质量“生命线”。利用师专和教师进修院校资源建立学校、幼儿园教师培训基地。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加强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培训。完善中小学教师常态化学习培训制度,提升教师培训质量,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健全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通渠道。建立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个人档案及评价制度。

3.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补齐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短板。推进县域内中小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落实乡村教师差别化补贴政策。按照标准配足配齐幼儿园教职工。

4.依法保障教师地位和待遇。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切实保障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建立教师减负长效机制,清理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维护教师依法执教的权利,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健全教师荣誉保障体系,落实省“师德师风塑造工程”计划,每年按照一定比例表彰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择优推荐省级教书育人模范、最美教师和最美校长(园长)评选。

(六)全力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1.建设一体化教育服务平台。推进教育新基建,依托市教育信息中心网络,建成朝阳“互联网+教育”平台。加速推进各级各类精品课、在线开放课程共建共享,强化区块链、云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资源公共服务中的应用,建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推进高等学校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一网通办”。推进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建设,加强教育教学全流程动态监测。

2.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加大数字校园建设力度。加快数字图书馆、智慧教室、智慧实验室(智能实验室)、虚拟仿真系统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大力推进数字终端、数字化教学空间等建设,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智慧教育示范校建设,实现数字化教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

3.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优秀传统教育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快构建“互联网+”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加快“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网络学习空间”等建设,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课内课外互相融通学习新生态。加强教学过程数据收集与分析,推动精准教学和学生评价。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在线授课、网络教研、教学实施等能力。建设信息化融合创新典型区域,建成一批标杆学校、示范课例,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4.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健全通报机制。加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提升网络安全监测能力。强化在线教育安全管理,提升数据安全特别是个人信息保护能力。开展网络安全培训,提高重大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七)努力开创朝阳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新局面。

建立学校、师生与国外双向交流合作机制,主动聚焦省、市振兴发展新格局,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各国教育合作交流的频度深度。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鼓励有条件的院校与企业携手“走出去”,建设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吸引国外优秀教师、科研人员来朝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八)深化重点领域教育综合改革。

1.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认真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对县级党委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方式,破除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纠正重教书轻育人、重分数轻素质、重科研轻教学、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等不科学不合理行为。

2.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按照省统一部署,全面实行教育部门权责清单制度,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强教育管理队伍能力建设,推动教育服务专业化、标准化、便捷化。

3.落实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办法。加强考试安全管理。健全考试保障服务体系。加强考试职能机构能力建设。

4.推进民办教育改革发展。落实非营利性与营利性学校分类管理政策,实现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落实民办学校质量检测、财务监管、年度检查、政府督导、风险防控和退出机制,健全党组织参与民办学校决策和监督机制。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行为,进一步减轻校外培训负担。进一步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牢牢把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形成落实党的领导全覆盖的工作格局。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校园网络使用实名登记制度,规范自媒体管理。落实信息发布“三审三校”制度,加强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防止发生涉政重大错误和表述不规范问题。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加强网络舆情搜集研判,做好重大活动、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网上舆论引导。

(二)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落实高质量教育体系党建领航攻坚行动,全面提升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质量。常态化推进机关政治意识教育,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加强对中小学校、民办学校、公办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党建工作的分类精准指导。加强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培训,着力提升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建立健全学校党建工作评价体系,促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加强高校党的建设。落实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实施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创新。实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加强统战工作。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着力提升中小学校党建工作质量。创新党建工作载体,深化党建品牌创建工作,培育一批中小学校党建品牌校,发挥先进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展党建工作和党员培训。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督导,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开展中小学校党建课堂研究。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教育政治生态。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持续提升教育系统法制素养和依法治理水平。建立完善依法行政和行政决算制度体系,依法依规制定规范性文件,鼓励专业机构和社会人士参与教育标准、教育规划制定和教育决策,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教育执法。完善法治副校长、法律顾问等制度。

(四)完善教育投入和管理机制。

健全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落实教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压实市县两级政府教育支出责任。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优先保障义务教育经费需求,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健全“谁使用、谁负责”的教育经费使用管理责任制。建立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经费监管体系,加强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及结果应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完善政策、优化结构、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提升学校财务治理能力和水平。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加强审计监督。

(五)维护教育安全稳定。

完善和落实校园安全规章制度,建设高水平的平安校园。加强师生安全教育,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消除校舍安全隐患。健全后勤保障机制,规范食堂管理。完善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健全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机制。加强校园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遏制重大安全事件。

(六)加强教育督导。

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教育督导问责制度,推动公开监督和行政问责,建立与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与教育决策和执行相协调的督导制度。开展常态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督政督学。完善督学准入制度。加强督学队伍培训。配齐配强专职督学,实现中小学(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全覆盖。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信息来源:朝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