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朝阳>历史文化>红色文化
朝阳红色文化概述
发布日期:2023-06-15

峥嵘岁月赋予了这片土地无上荣光,凤山凌水哺育了一代代英雄儿女——北国雄狮赵尚志、辽宁入党第一人陈镜湖、军中花木兰郭俊卿、传奇英雄乌兰……他们故事早已固化成独一无二的城市记忆。100余处革命遗址遗迹、48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犹如一座座红色地标,记录着催人奋进的革命故事,也彰显着红色文化的世代传承。

 

一、朝阳红色人物

 

1.赵尚志

赵尚志(1908-1942),汉族,东北抗日联军重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图片

赵尚志

 

赵尚志生于辽宁省朝阳县王伦沟乡喇嘛沟村,即今天的尚志乡尚志村,1919年春随家迁居哈尔滨。1925年考入哈尔滨许公工业学校,参加过爱国学生运动。同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广州,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1926年回东北,先后在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从事革命活动。曾两次被捕入狱,在狱中进行了坚决斗争。“九一八事变”后经中共组织营救出狱,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19331月被错误地开除党籍;10月领导创建珠河反满抗日游击队,任队长。1934年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军司令部,被推举为总司令;6月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1935112日,中共满洲省委作出恢复其党籍的决定,指出1933年初原省委开除赵尚志党籍是错误的;28日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3月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被推举为总指挥。19361月成立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后改为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任总司令。同年8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19378月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1940年改任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曾率领部队长期驰骋于松嫩平原、白山黑水之间,在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中,团结北满各抗日武装,转战松花江两岸,创建珠河、汤原游击根据地。曾率部远征黑嫩平原,挫败日军的重兵“围剿”,指挥过攻打宾州城、攻克五常堡和冰趟子伏击战等战斗。赵尚志三个字,让侵华日军闻风丧胆,“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是倭寇发出的无奈而又钦佩的感慨。19401月,赵尚志再次被开除党籍。1941年抗联部队遭受严重挫折,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赵尚志仍率领小分队继续坚持抗日斗争。1942212日,率部袭击鹤岗梧桐河伪警察分驻所时,遭到混入部队的日伪特务暗算,重伤被俘;他大义凛然,拒绝治疗,鲜血流尽,壮烈殉国。19826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在赵尚志牺牲多年后,澄清了事实,决定恢复其党籍。

 

图片

 

赵尚志一生矢志抗日,虽两次被错误地开除党籍,但志向不改。他以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创造了东北抗日战场上一个又一个奇迹,赢得了“南杨北赵”、“北国雄狮”的美誉。19382月,毛泽东同志盛赞赵尚志等人在东北地区“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在200593日召开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八位抗日将领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2009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20159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赵尚志等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

 

图片

 

赵尚志牺牲后,他的尸体被敌人沉入松花江,头颅被敌人锯下后一直不知所踪,成了一个谜。2004年,赵尚志的颅骨在失踪62年后在长春被发现,后经公安部专家鉴定,是赵尚志颅骨无疑。这一事件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根据家属希望赵尚志颅骨回家乡朝阳安葬的意见,2006年正式确定赵尚志颅骨回家乡安葬,并建设纪念设施。

 

赵尚志纪念馆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我市唯一一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包括纪念馆、尚志公园、陵园、故居等纪念设施,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管理,均于20081025日对外开放。

 

赵尚志纪念馆位于朝阳市区,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布展面积4000平方米。纪念馆总体设计以弘扬尚志精神为主题,以赵尚志革命战斗的一生为主线,突出展现了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的精神实质和光辉业绩。纪念馆馆名由原国家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写。在展陈中利用幻影成像、半景画以及声光电等手段,重点对颠覆日军军列、木炮打宾州、冰趟子战斗和最后的战斗等重要战役进行了详细解读,再现赵尚志誓死抗日、威武不屈的光辉形象。赵尚志纪念馆周围是以“尚志”命名的主题公园,公园内建有赵尚志将军骑马雕像,喷泉、叠泉、文化长廊。

 

图片

赵尚志纪念馆

 

赵尚志烈士陵园距纪念馆60公里,位于朝阳县尚志乡尚志村的将军山上,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匠心独运。陵园占地47695平方米,由陵园正门、纪念广场、纪念碑、浮雕墙、纪念堂、墓室、功勋飞机坦克园及将军故居等部分组成。陵园正门“赵尚志烈士陵园”的题字,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上将题写;纪念碑题字“赵尚志烈士永垂不朽”,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题写;位于纪念堂中心的墓室内,安葬着赵尚志将军的颅骨。

 

图片

赵尚志烈士陵园

 

赵尚志将军故居紧邻陵园,为原址重新修缮,占地4000㎡,二重四合院建筑。故居内正房5间,门房7间,两侧厢房各3间,为辽西地区小凌河流域百年老宅的建筑风格。故居门前矗立着“民族英雄赵尚志之碑”,碑文由著名碑碣家李铁城先生撰书,高度概括了赵尚志将军英勇善战、矢志不渝的一生。故居内陈列着见证赵尚志成长以及赵家满门忠烈的珍贵文物。赵尚志将军故居于20213月被列入辽宁省第十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赵尚志纪念馆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被辽宁省确定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首批省级公务员职业道德实践基地”“全省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共青团志愿服务基地”“少先队校外活动实践基地”“第一批省级服务业标准化合格单位”。

 

 

2.陈镜湖

陈镜湖(1901-1933)字印潭,号小秋,化名李铁然。热河(今辽宁)朝阳建平人,革命烈士。

图片

陈镜湖

 

陈镜湖1919年加入中学学生救国团,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同年冬结识李大钊,与韩麟符等组成“向明学会”。19228月中学毕业考入天津南开大学文科,19231月创办《天津向明学会半月刊》,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1月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被派到冯玉祥部国民军任支队长,到热河、察哈尔、绥远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同年10月任国民军热河民军司令,12月在天津会见北上的孙中山。1925年初被中共北方区委指派任中共热河工作委员会负责人,领导建立发展热河地区党的组织,积极开展促进国民会议的群众运动。同年冬出席在张家口召开的农工兵代表大会,被选为内蒙古农工兵大同盟中央执行委员。1926年春率内蒙古特别民军第二纵队配合国民军攻打反动的“讨赤”联军。不久任国民军骑兵旅旅长。9月参加国民联军五原誓师,率部参加南下东征作战,曾兼任陕西省蒲城县县长。1927年被选为内蒙中共组织代表,赴武汉出席45月间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革命失败后,1928年在天津参与组织中共临时工作委员会,任负责人之一,到热河地区开展地下斗争。1930年因组织被破坏,徒步去苏联境内找到共产国际接上党的关系。不久回国被中共中央指派为中共内蒙临时特委书记兼管组织工作,领导恢复发展党的组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领导发动内蒙古特别是热河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发展群众性“民众抗日后援会”组织。10月中共内蒙古特委正式成立,被选为书记。1932年奔走在热河、察哈尔、绥远地区,指导各地党的工作和抗日救亡斗争,曾先后两次书面向中央报告情况,同年底赴上海向中共临时中央汇报请示工作。1933年初在北平主持召开特委会议,传达中央指示,决定成立蒙汉抗日同盟军事委员会,组织抗日武装打击日寇。3月日本侵略军占领热河后,率特委机关大部分人员奔赴张家口,参与领导发动长城内外各县民团参加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民众同盟军总司令部参议。512日奉命去张北地区点验抗日武装部队,途中遭反动民团袭击,不幸牺牲。

 

图片

陈镜湖烈士纪念碑

 

 

3.郭俊卿

郭俊卿(1931-1983),辽宁省凌源县三十家子(今三十家子镇)北店村人,1947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45年到1950年,先后荣立特等功1次、大功3次、小功4次。在19509月召开的全国群英会上被中央军委授予“全国女战斗英雄”“现代花木兰”荣誉称号。1981年离休后在江苏省常州市定居,19839月病逝于南京。2009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著名小说和电影《战火中的青春》的主人公“高山”的生活原型。

 

图片

郭俊卿

 

1945年,郭俊卿为了给被地主害死的父亲报仇,隐瞒自己的真实性别,又将自己的年龄报大两岁,用假名郭富参加了八路军。先后当过通信员、警卫员、班长、连队文书和副指导员。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她女扮男装5年之久,和男同志一样,冲锋陷阵,征战沙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出生入死,屡建奇功,被誉为“现代花木兰”。1948年的一次战斗中,她担任突击班班长,接受了夺取河北平泉城外阵地的艰巨任务。最终,成功拿下阵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辽沈战役中,作为机枪连副指导员,她多次展开肉搏,先后夺取了几大阵地,守住了革命的重要防线,为新中国解放战争全线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

郭俊卿

 

19504月,郭俊卿因劳累过度生病住进医院,被医生发现了女儿身。同年9月,她作为特等女战斗英雄,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大会结束后,她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出访苏联,受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生的热烈欢迎。

 

郭俊卿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担任过山东省青岛第一服装厂厂长、山东省曹县民政局副局长等职。1981年离休后在江苏省常州市定居。19839月病逝于南京。

 

 

 

4.乌兰

乌兰(1922-1987),蒙古族,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延安、内蒙古学习和工作。曾担任冀热辽地区蒙民武工队政治指导员,被冀热辽地区广大群众亲切地称为“双枪红司令”。

图片

乌 兰

 

19229月,乌兰生于辽宁省朝阳县,原名宝力格。参加革命后她改名为乌兰(意为“红色”),以此表达自己的革命决心。东北被日军侵占后,乌兰随家人流落到北平的街巷,进入北京蒙藏学校学习。爱好文学的她,不仅学到了文化,还接受了进步思想。1937年,乌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日军占领平津后,仅有15岁的乌兰参与炸毁日资中原公司的行动。1940年,乌兰从抗大毕业后,自愿要求回到内蒙古地区工作。1941年春,由于身份暴露,乌兰重返延安,在中共西北局少数民族问题研究室工作。1945年,由乌兰夫任主席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在张家口成立,23岁的乌兰出任执委兼妇女部长。后来,由于热辽地委要求派一名蒙古族干部到卓东地区(指昭盟、哲盟、阜新、朝阳等部分地区,当时有30万蒙古族人)工作,乌兰便被派去卓东。19462月,乌兰就任蒙民武工队政治指导员,后改为内蒙古人民自卫军第十一支队。这支骑兵部队从此活跃在热辽地区。这是乌兰的第二个辉煌时期,策马执双枪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图片

乌兰

 

1947年,乌兰任卓东工委主任。流传的民歌这样描述这个时期的乌兰:“请看东三省,有位女英贤,蒙古女同志,名字叫乌兰,年方二十四,掌握大兵权,攻打北票城,英名天下传。”在这个时期形成了乌兰“双枪红司令”的形象。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信息来源:朝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