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朝阳市推进科技创新赋能 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08-18

关于印发《朝阳市推进科技创新赋能

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科技局、双进中心、局机关各科室:

现将《朝阳市推进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朝阳市科学技术局

                               2021年8月18日

 

朝阳市推进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工作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有关部署要求,推进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科技与经济结合进一步深化,创新驱动对农业、工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创新平台支撑作用进一步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整体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比2020年翻一番、达到80亿元,推动朝阳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二、重点工作

  (一)聚焦引育创新主体,推进科技型企业提质扩量

通过深耕本土大力培育成长一批,合资合作引进嫁接一批,推动科技型企业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实现“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梯次成长。到2025年,全市每万家企业法人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数达到220家,雏鹰企业达到90家,瞪羚企业达到20家。

1.催生科技型中小企业。依托企业孵化器重点解决中小微企业及创新团队在办公场地、创业指导、产品实验、项目路演、成果转化等方面问题,每年生成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以上。

农业上,围绕杂粮深加工、种植、畜牧、花卉、林果、食用菌等产业,依托国、省农业科技园区,每年生成农业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以上。

工业上,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依托双创平台、众创空间等企业孵化器,每年生成工业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以上。

服务业上,围绕电子商务、文旅农服务等产业,依托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每年生成服务业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以上。

2.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对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获取、创新人才引进、科研团队建设、研发账目归集、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支持和指导,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

推进农业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农产品深度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每年生成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4家以上。

推进工业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每年生成工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

推进服务业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采取智能化、数字化手段,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规模,每年生成高技术服务企业2家以上。

3.着力打造雏鹰、瞪羚企业。重点围绕电子装备制造、半导体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引进、转化一批高端科技成果和创新项目,实施一批国家、省科技攻关项目,打造一批高端自主知识产权和产品品牌,每年新增雏鹰企业15家、瞪羚企业4家。

4.着力开展科技招商引进科技企业(项目)。依托园区和重点企业,不断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新产业、文旅产业企业(项目),实施“科技项目管家”全程跟踪服务,实现由引“高校院所+技术+人才”到引“高技术项目+资金+市场”的深层次发展,每年引进科技企业(项目)16个。

农业上,重点围绕绿色健康食品、畜禽加工、蔬菜、养殖、乳制品加工等产业,瞄准全国农业发达省份,引进牵动力强、投资额度大、技术含量高、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的项目。

工业上,重点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包装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引进“光电瞄准吊舱”“电源及模块研发生产”“大尺寸晶体生长用热解氮化硼坩埚的研制及产业化”等科技项目。

服务业上,重点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加强与域外文旅机构及科创团队的对接、交流,引进科技文创产业项目。

(二)聚焦产业深度融合,实施科技赋能工程

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重点产业集群、重点企业同大学院所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实现“一业一联盟、一链一平台”,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攻克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通过“带土移植”的方式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和人才,重点推动凌钢集团、朝阳钢铁公司等高耗能行业企业以科技手段开展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推进节能降耗和绿色化转型,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00个,实施“揭榜挂帅”“带土移植”等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00项,转化落地科技成果800项。

5.推进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建设。以钢铁冶金、农产品深加工、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半导体新材料等产业龙头骨干企业为“盟主”,同行业内大学院所建立利益捆绑式的合作关系,实现补链、延链、建链、强链,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每年组建省、市级实质性产学研联盟80个,其中农业类联盟35个、工业类联盟35个、服务业类联盟10个。

6.实施“揭榜挂帅”科技项目。面向钢铁冶金、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以及重点企业的关键技术需求,拉出科技攻关“榜单”,实施“揭榜挂帅”,推进“卡脖子”技术攻关。重点推进凌钢、朝阳钢铁等行业骨干企业与北京科技大学、中科院、东北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实施“汽车球笼用钢Cf53研发”等一批技术攻关项目,开发“特种钢”新产品。每年实施省、市级“揭榜挂帅”项目12个,其中农业类项目4个、工业类项目6个、服务业类项目2个。

7.实施“带土移植”工程。坚持以人才为中心,采取“项目+团队”的“带土移植”引才方式,“一箭三雕”引进域外高科技项目、团队和技术。每年实施省、市级“带土移植”项目16个,其中农业类项目6个、工业类项目8个、服务业类项目2个。

8.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点对点”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对接活动,畅通校企对接通道,精准组织对接,每年转化落地科技成果160项。

围绕我市产业集群、产业链发展需求,邀请北京理工、东北大学、沈阳大学、中科院等国内高校院所,每年举办大型产学研对接活动3次以上。

每个县(市)区围绕本地区产业发展情况,每年有针对性的举办小规模对接活动2次以上。

按照“小规模、高频次、精准化”的原则,围绕具体企业的具体需求,每年组织“点对点”对接活动20次以上。

(三)聚焦提升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推进科技型园区集聚创新资源,实现园区提档升级;建设企业创新平台、综合创新服务平台和科技金融平台,提高全市对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项目、创新人才的吸纳和承载能力。到2025年,创建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科技园区2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达到200个。

9.推动创新型园区建设。发挥园区创新高地作用,推动高新区与经开区融合发展,不断集聚产业、平台、企业、项目等创新要素,形成创新产业链条,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

按照“以升促建、补齐短板”的原则,引育高科技企业(项目)、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搭建综合创新平台,推进朝阳高新区晋升国家级高新区、凌源经开区晋升省级高新区,做强喀左省级高新区。

围绕农业园区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集聚创新资源,引进农业发达地区创新型企业(项目),推进北票农业园区申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助推龙城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喀左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做大强大。

推动喀左(国家级)、建平(省级)创新型县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政策支持,汇聚创新要素,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10.推动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建设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为开展技术攻关和人才引进提供载体。每年组建企业创新平台14个,其中农业类平台4个、工业类平台8个、服务业类平台2个。

11.推动综合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大学进园区进企业服务中心”服务职能,充分发挥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现有平台载体作用,向企业、大学院所、创业者、广大群众提供及时、精准、高效的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获取、科技咨询等多元化科技服务。

农业上,重点引进省科技特派团提供现场技术指导服务;建设“农业科技网络图书馆”,为农事企业及广大农民提供网络农业技术指导。

工业上,重点组建“钒钛产业技术研究院”“资源清洁高效综合利用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为有色金属产业、钢铁冶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服务业上,重点建设国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科院沈阳分院院地合作办公室,东北科技大市场朝阳科技市场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打造一支面向基层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

12.推动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落实省《关于优化财政金融服务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建立科技金融结合工作机制,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便利,破解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融资难的问题。每年为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额度达到1亿元。

加大“科技担保”等市级科技金融担保支持力度,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支持。

发展引进风险投资、天使基金等社会化投资机构,推动科技项目与资本对接。

探索知识产权质押、技术入股等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新模式。

引导保险企业对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科技保险业务。

(四)聚焦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育

建立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引育模式,强化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筑牢创新根基,为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到2025年,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5000人次,培养技能型人才4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万人。

13.加速高端创新人才引聚。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方参与的柔性引进机制。衔接国家和省各类人才引进计划,梳理我市对外人才引进需求,明确人才引进的领域,依托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域外高校院所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注重引进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高端研发团队来朝创新创业。每年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1000人次。

14.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倡导和弘扬工匠精神,鼓励支持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面向我市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力实施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发挥朝阳师专、职业中专、技工学校和骨干企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推进名校名师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优化专业设置,采取订单培训的办法,为产业发展“量身定制”技术工人和农业实用技术人才,打造技能型人才大军。每年培养技能型人才8000人、农业实用人才4000人。

15.优化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科研成果激励机制,加大对作出重大科技贡献的优秀创新团队和人才的奖励。推进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完善多元评价主体和多维度评价标准,推进人才市场化评价和认定,建立人才举荐制度。全面清理和打破妨碍人才流动的制度障碍,建立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各县(市)区围绕“联盟建设”“揭榜挂帅”“带土移植”和“企业群体培育”拿出具体的工作方案及激励政策,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二)加大政策支撑。严格落实《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以及朝阳市《关于推进创新驱动暨大学进园区进企业实施意见》等支持政策;通过制定《朝阳市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支持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建设若干政策》、《朝阳市“揭榜挂帅”重点技术攻关项目管理办法》、《朝阳市“带土移植”项目管理办法》等奖补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三)营造创新氛围。运用国、省、市线上线下各类媒体资源,加强对“联盟建设”“揭榜挂帅”“带土移植”工作以及典型创新企业、创新人物和创新活动的宣传,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活动周、科技之冬等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有效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四)加强督导考核。将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市对县(市)区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严格实施月调度、季通报、年排名的推进机制,每年评选表彰高质量发展典型县区、企业、大学院所,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信息来源:朝阳市科学技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