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月,朝阳市规上工业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速略有回落,受产销不平衡等因素制约,保持稳定增长的压力不断加大。
一、基本情况
1-7月,朝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较上半年下降0.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3%)5.1个百分点,增速列全省第4位。7月当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较上期增长4.5个百分点。
(一)从三大门类看,1-7月,朝阳市规上采矿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0.9%,增速比同期提高12.5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8.8%,增速比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0.3%,增速比同期下降2.4个百分点。
(二)从支柱产业看,1-7月,朝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冶金工业增加值增长4.8%,上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1个百分点;石化工业增长8.5%,上拉0.9个百分点;建材工业增长3.1%,上拉0.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长29.2%,上拉1.7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增长28.0%,上拉2.1个百分点。五大支柱产业合计拉动增加值增长7.2个百分点,增加值贡献率达97.0%,是朝阳市规上工业保持增长的重要支撑。
二、积极向好因素
(一)七成以上行业平稳增长
1-7月,朝阳市34个规上工业大类行业中,24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达70.6%。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37.4%,上拉增加值2.1个百分点;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73.7%,上拉增加值1.2个百分点;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6.3%,上拉增加值0.8个百分点;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10.4%,上拉增加值0.4个百分点。
(二)高技术制造业高速增长
今年以来,朝阳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连续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1-7月,朝阳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9%,高于全省(15.1%)34.8个百分点,较上半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位于全省第1位。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1%。
(三)冶金工业恢复增长
1-7月,冶金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4.8%,增速比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增长1.1个百分点,上拉增加值增速2.1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同比增长6.3%,上拉增加值增速0.8个百分点;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同比增长73.7%,上拉增加值增速1.2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2.6%,上拉增加值增速0.5个百分点。
三、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近五成企业产值同比下降
1-7月,朝阳市451户规上工业企业中,19户企业自年初以来一直处于停产状态,在保持生产的432户企业中,208户企业产值下降,占生产企业的48.1%。其中,采选业企业41户,占保持生产的采选业企业的40.2%,下拉产值0.9个百分点;制造业企业135户,占保持生产的制造业企业的48.2%,下拉产值6.3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企业32户,占保持生产企业的65.3%,下拉产值0.6个百分点。
(二)产销衔接有待加强
1-7月,朝阳市规上工业产销率93.7%,同比减少3.0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5.5%)2.8个百分点,位于全省第10位。34个大类行业中,15个行业产销率同比有所下降,占大类行业的44.1%。其中,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产销率89.7%,同比下降7.6个百分点;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产销率87.5 %,同比下降6.2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产销率86.1%,同比下降9.9个百分点。
(三)农产品加工业增势减弱
1-7月,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0%,上拉增加值增速2.1个百分点。自三月份以来,农产品加工业增速开始呈现逐月下降的态势,增速较一季度回落44.3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回落7.0个百分点。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同比增长37.4%,上拉增加值增速2.1个百分点,增速较一季度回落53.0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回落8.8个百分点。
四、对策建议
(一)做好稳产工作,加快企业培育
持续关注生产下降行业和停减产企业情况,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具体原因,灵活运用政策工具,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帮助市场主体恢复活力。对于停工企业,需逐一排查指导,查清停工原因,积极推进企业开工复产。同时,加快推进新项目开工建设,已开工项目迅速建成投产,鼓励新投产企业积极升规,拉动工业增长。
(二)用好优惠政策,推进措施落实
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级层面出台的助企纾困各项政策措施,持续关注企业“痛点”,抓紧制定实施细则,对各项政策措施细化深化,明确政策适用范围、享受条件和申报流程,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政策红利及时、足额传导至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尽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有效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三)鼓励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引导企业改变传统落后的发展思维、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高市场竞争力;落实好支持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搭建产业链供需对接和线上线下市场推广平台,鼓励龙头企业带动更多小微企业融入供应链,帮助企业拓宽销路、增产扩产。以优化结构、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为主线,引导帮助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通过提档升级、招商引资,提升产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