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科函〔2025〕17号
关于朝阳市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51号代表建议答复意见的函
尊敬的孙志龙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收悉,首先,感谢多年来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建议非常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我局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落实,并就建议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科技局重点围绕着力建设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地重点任务,通过搭平台、转成果、育主体、强服务,着力提升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创新政策投入力度,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发展空间。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一)稳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制定出台《朝阳市着力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地政策措施》《朝阳市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实施方案》《朝阳市提高科技型企业增长率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科技创新配套政策,明确了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路径,推动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构筑了覆盖创新链各个环节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在2024年度全省科技创新工作考核中,我市荣获第三名佳绩,仅次于沈阳、大连,这一成绩充分彰显了朝阳市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领域所取得的积极成效和显著进步。
(二)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积极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以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数量和质量为目标,以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通过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不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动力。推进与北京科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省内外高校院所深度合作,采取开展成果撮合、技术对接等多样化的合作对接活动,不断促进科技成果供给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2025年,全市归集2024年研发投入15.5亿元,为历年最高;已转化落地科技成果59项,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7.7亿元;实施“大学院所进园区进企业”人才工程,柔性引进创新人才320人次,深入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已争取省科技特派员55人。
(三)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围绕现代钢铁冶金、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创新要素不断向产业集聚,产业集群竞争力不断提升。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孵化培育、成长扶持、推动壮大的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加快构建。2025年,推荐入库辽宁省科技创新项目需求63项,辽宁贝泽“油页岩固废低碳煅烧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等一批科技项目获得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国省政策资金支持;全市新增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61家、总数达到1310家,新增雏鹰瞪羚企业13家、总数达到152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对象30家。推动科技金融工作,筛选符合条件企业60户申请贷款需求13.4亿元。我市瑞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省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初创组二等奖。组织开展八项知识产权行政保护重点工作,依法查处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良好营商环境。
(四)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构建,科技合作不断深化。以企业为主体,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引进大学院所成果、技术,建立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解决企业创新发展中的个性化技术难题,深度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产品。鼓励企业拓展创新空间,到创新资源富集,特别是创新人才集中、创新基础条件优越的地区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外埠创新资源提升企业创新实力。2025年,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达到29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达到3家,确定了金达钛业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培育对象,积极推进鑫瑞钒钛、秉航非晶等企业建设省级创新平台。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扎实推进“盟、榜、带”建设。围绕我市重点产业,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联合产业链中的相关企业和大学院所,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创新联合体。支持科技型企业聚焦我市重点领域,与域外特别是京津冀地区高校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实施一批“揭榜挂帅”“带土移植”项目,推动科技成果在朝阳转移转化。2025年,新增实质性产学研联盟35家、总数达到310家以上;实施“揭榜挂帅”“带土移植”项目60项,总数达到360项以上;新增落地转化科技成果170项以上;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3亿元以上;全市研发投入(R&D)投入增速不低于9%。
二是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度培育机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企业,强化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深入调研,广泛培育,提升科技政策的知晓度,通过科技型企业招引、苗企培育、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等方式,推动企业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贯彻落实《朝阳市着力建设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地政策措施》等激励政策,联合财政局、税务局等单位共同落实好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首台首套等鼓励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引导企业用好、用足、用活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2025年,实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家以上、培育雏鹰瞪羚企业35家以上。
三是强化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重点产业,鼓励创新基础好、行业影响大、带动作用强的优势企业建设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为企业引进创新人才、开展研发活动提供平台,为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对已经批准成立的省级创新平台要加强创新研发活动的指导和管理,确保发挥创新功能。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等优势力量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积极推动鑫瑞钛业和加华电子等企业争创省级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平台),努力争取承办2025年省创新创业大赛行业赛。
四是柔性引育人才团队。不断集聚高校院所创新资源要素,开展多样化的撮合对接活动,促进科技成果供给与企业需求有效衔接柔性引进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发挥企业科技特派员优势,积极参与企业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帮助企业积极申报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展科技创新政策宣传和解读。2025年柔性引进创新人才1000人次,总数达到5700人次以上。
五是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引导域内金融机构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机制。把握好国家政策的“窗口期”,积极帮助科技型企业破解融资难题,打破科技金融工作“僵局”。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为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加大企业融资需求征集力度,积极与金融机构、担保公司以及推出科技贷款保险产品的保险机构对接,及时推送需求,研究开发新型金融产品,组织召开银企对接会,为适合的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大力宣传科技企业创新积分制,推广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争取帮助更多科技型企业获得金融支持。
朝阳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5月30日
(此件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