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新闻发布会
2025年朝阳市人民政府第十二次新闻发布会——朝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发布日期:2025-08-07 15:16:58

朝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董志广

 

7月19日,《朝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获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复(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是朝阳市首个全域性、多要素的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规划,标志着朝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迈入科学化、体系化、法治化的新阶段。

一、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1. 规划定位与目标

《朝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朝阳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是新时期朝阳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顶层设计和纲领性文件。以“保护历史真实载体、传承多元文化价值、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多层级、多要素、全覆盖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确保朝阳市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全面守护朝阳的历史文脉。

2.保护内容

共计11大类保护内容,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31处、历史建筑212处、工业遗产3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3处、历史地段19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文化路线、历史文化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290项、国家级重点保护区5处及其他重要化石保护区。并建立保护对象动态增补机制,根据普查、公布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及时补充完整。

3. 三大保护特色

全域覆盖,重点突出。规划以朝阳市区为核心,统筹市域文化遗产保护,重点保护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老城历史城区、锦承铁路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等核心资源。

多元融合,一体保护。将自然山水、文化线路、工业遗产与传统村落纳入统一保护框架,形成“一廊两带双城”的人文历史遗存结构和“两山四水八片”的自然生态环境结构。

以用促保,惠民兴业。注重文化遗产与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推动文化遗产展示利用与文旅融合发展,如打造以老城区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核心保护传承区、以1958科学乐园为代表的儿童友好型活力街区和以马山电厂“三馆五基地”为代表的全龄友好型街区等。

4. 创新性保护措施

凤凰山环境协调区控高。严格控制历史城区与凤凰山之间环境协调区内的建筑高度、体量和总体开发建设量,预留充足的开敞空间,严格控制临近山体建筑的体量,开辟望山廊道。区域内新建项目,建设方案需通过朝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评审,或通过有专家参与的技术审查。

历史地段保护与利用。下发《朝阳市历史地段保护与利用工作指引(试行)》,指导我市历史地段保护认定工作。将分散的历史地段纳入共同的展示主题,形成抗日爱国和“小三线”建设成就两大主题文化展示系列。并针对朝阳的实际情况,为工业类历史地段的保护和更新提供政策支持。

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制定《朝阳市历史建筑保护图则编制导则》,统一编制中心城区63处历史建筑保护图则,划定保护范围、明确修缮维护要求,为全市历史建筑的管理、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重要参考。在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活动须由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根据保护规划要求进行审查批准。

建立“市域+市区+历史城区”的历史文化展示体系。系统展示与重要点段展示相结合,全面阐释朝阳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在城市建设中延续和传承历史文脉,充分展示城乡历史文化内涵,提升人居环境水平,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

二、名城保护工作的主要成效

1. 形成“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普查成果

普查范围分布空间上覆盖两区三县两市,从地域上实现全覆盖。涵盖工业、公共、居住、交通和构筑物等各类历史文化遗产,时代跨度广,空间类型丰富,从类型上实现全囊括。目前市域历史文化遗产门类齐全,全面构建朝阳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

2. 保护传承体系日益完善

构建系统化、精细化保护体系,通过科学划定保护范围、制定分级管控措施,确保历史风貌的整体性和真实性得到有效维护。同时完善规划体系、法规制度、保护机构,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和数字化档案,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形成涵盖规划、管理、活化利用的全链条保护模式,使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中焕发持久活力。

3. 经济效益与文化自信双赢

近年朝阳市经济体量逐渐攀升,GDP总量突破千亿大关,增速连续7个季度超越全省平均,一体化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文化自信为引领,守护历史根脉,激活遗产当代价值,使历史文化保护融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让传统与现代共生共荣,提升民生福祉。

答记者问

 

朝阳日报记者:如何加强文物本体的科学保护和风险防控?特别是在应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保护措施和技术手段?

市文旅局文物保护科科长 范静静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加强文物保护,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朝阳市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文物本体的科学保护和风险防控,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强制度建设,为文物保护提供保障

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朝阳市印发了《朝阳市基本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前置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加强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操作指南。同时,《朝阳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列入市人大立法计划,将进一步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二、强化巡查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文物安全隐患

每年对152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开展2次巡查检查,推进文物博物馆单位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确保文物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开展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防消防安全大排查,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配合公安部门开展打击文物盗窃犯罪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文物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文物安全。积极沟通自然资源、气象等部门,为应对极端天气做好准备。

三、实施文物保护项目,提升文物保护水平

1.争取实施文物保护工程:2019-2025年,实施了牛河梁遗址、龙腾苑遗址安防等“三防”项目10个、佑顺寺西南矩尺环房及东北矩尺环房修缮等本体保护项目22个。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效提升了文物保护水平,使文物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管理。

2.加强牛河梁遗址保护利用:红山文化遗址申遗连续四年写入省市政府工作报告,与赤峰市建立定期会商和学术交流机制。借助国省考古研究机构力量,持续开展红山文化考古调查、发掘工作。正在修编《牛河梁遗址保护规划(2025-2040)》、修订《辽宁省牛河梁遗址保护条例》、编制《红山文化和牛河梁遗址价值研究》、整理申遗档案,实施保护利用项目,不断加强牛河梁红山文化宣传阐释力度。

3.强力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完成了赵尚志故居消防、安防、修缮工程,朝阳寺事件发生地保护工程。这些革命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不仅保护了革命文物的安全,也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提供了重要载体。

4.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完成了马家营长城2段及马家营长城1段局部修缮项目等19项建设任务。编制完成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朝阳市建设保护规划》《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西早期长城核心段(建平)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规划》。通过这些工作,朝阳市加强了对长城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利用。

5.加强三燕龙城遗址保护利用:完成了龙腾苑遗址勘探、25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三燕龙城文商旅总体规划》编制,正在实施龙城宫城南门遗址保护展示设施建设和本体保护工程,为深入研究阐释三燕文化奠定了基础。

下一步,朝阳市将继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不断探索文物本体的科学保护和风险防控、活化利用的新途径、新方法,让文物活起来,为推动文化强市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朝阳市广播电视台记者:朝阳市历史城区是名城价值的核心体现,在历史城区保护过程中,有哪些具体管控措施?

市国土空间规划服务中心副主任 张韬:在未来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将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要求,在详细规划、建设方案中落实风貌、建筑退线、建筑高度、风格色彩等管控要求。

1.从整体方面而言,在未来城市规划编制、审批过程中,将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要求,对历史城区及环境协调区进行管控,重点围绕中心城区整体风貌,对重要景观节点以及结构性观山、观水、观历史视廊的通畅性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历史文脉与城市景观有机融合。

2.在历史城区用地方面,对其用地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一是强化文化展示空间塑造,让历史资源活起来;二是增加绿色开场空间供给,为市民打造宜居的公共空间;三是科学增设停车服务空间,通过服务功能完善,进一步提升历史城区服务保障水平。

3.在详细规划、建设方案编制中,对建筑退线、建筑高度、体量、风格色彩等关键要素实施刚性管控,尤其是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把控,以保障历史传承。

以凤凰山为例,历史城区与凤凰山之间的区域为环境协调区,在凤凰山的浅山区需要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体量,并且留足开敞空间和视觉廊道,以保证在大凌河西滨河路城市景观节点观看凤凰山天际线,其间建筑物需满足“建筑高度不超过山体高度的三分之二”等系列要求。

 

 

朝阳发布记者:马山电厂家属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下一步有哪些工作安排?

龙城区政府副区长 杜剑:马山电厂家属区是中国工业发展和小三线建设的重要实证,承载了新中国工业建设时期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马山电厂家属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将是我区未来的重点工作。

首先,我区要通过合理利用来促进保护工作,结合马山电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三线”建设中独特的历史定位,保护修缮历史建筑,更新改造老旧建筑,建设“三馆五基地”,三馆为小三线建设展示馆、非遗民俗馆、文创美术馆,五基地为康养基地、研学实践基地、技能培训创业基地、户外运动露营基地、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其次,我区将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来推动保护工作,渐进式更新马山电厂家属区的地下管网、健身步道、风景廊道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提升街区的宜居性,让老居民留得下,年轻人愿意来,打造友好型历史文化示范街区。

再者,我区要通过科学管理来加强保护力度,通过建立“居民反馈、街道协同、设计优化”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动员住户、积极组织社区自治、筹建业主委员会,建立以居民为主体的街区管理模式,同时计划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选聘国有企业接管街区物业服务,全力保证街区环境干净、整洁。

同时,我区还要以保护为切入点推动乡村振兴,整合马山电厂家属区历史文化街区周边村庄资源,依托乡村采摘、农家乐等,将街区与特色乡村串联起来,形成主题旅游线路,同时多方筹措资金,集中开展村屯环境整治,绿化和美化街区道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最后,我区将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发展,深挖马山电厂家属区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本地特色,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吸引游客,带动区域经济繁荣,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共生。


 

 

朝阳日报记者: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机更新?有哪些典型案例或阶段性成果?

双塔区政府副区长 刘兴璐:

一、基本情况:

2015年,该街区被列为辽宁省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39.13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17.47公顷,目前委托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进行规划研究。

二、更新策略:

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分核心保护区、老城垣保护更新两个空间层次开展,以“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分期实施,最终形成“点、线、面、网”递进式格局。

1、核心区保护更新:以“南北塔、佑顺寺、关帝庙(东塔遗址)”等重要文物为“骨”,慕容街为“筋”,强化“品”字形空间格局,提升背街小巷,实现“以线成网”综合提升。

2、老城垣保护更新:以城垣范围为基础,规划“古城漫道系统”,串联大凌河公园、天心湖、古城垣遗址、老南门、剪子胡同等节点,兼具城市步道、健康绿道、城市游线功能,展现“山水林园、古城记忆、百姓烟火、文化交融”风貌。

3、整体规划含17大项、40余子项工作,结合老旧小区改造与商铺提升,推动“与民共建”,助力老城复兴、古城赋新。

三、典型案例或阶段性成果:

一期工程已完成7个重点项目,为古城注入新活力。

1、核心保护区更新:围绕慕容街-营州路原小什字中心,完成北塔广场、南塔广场提质改造、佑顺寺周边改造、慕容街保护更新及周边2万㎡老旧小区改造。既提升老城区空间环境品质,守护历史肌理,又增添宜居温度与现代活力,让岁月韵味与时代诗意共存。

2、老城垣保护更新:坝下路红色沥青路面与老城垣沿革展示带相映,依托“古城漫道系统”串联多节点,打造融合历史、生态、生活的城市“年轮”。城市开发建设中发现的城墙西北角敌楼遗址被保留并建成展示区,明确古城位置与沿革,印证文献记载,历史与研究价值极高。此外,南护城河遗址与胜利桥公园、北护城河天心湖公园呼应,城墙西北角、北门遗址展示区及东墙历史沿革展示带相间分布,坝下路、天心湖等节点串联“记忆碎片”,构建老城垣空间骨架,镌刻城市集体记忆。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信息来源:朝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