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外媒聚朝
建平县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让百姓受益
发布日期:2025-08-15

  建平县医院副主任医师和主治医师正在分析讨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内卫生医疗机构上传的心电图。 受访单位供图


  “如果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谁还愿意跑老远去县城呢?”在建平县小塘镇大塘村村民唐范旧有的印象里,家门口的乡村医疗机构条件差、水平低,平时他去就诊的次数不多。

  然而,就在不久前,他的这一看法却发生了改变:“乡镇卫生院现在真的条件好了,治得真不错!”

  去年,建平县全面实施县域综合医改,探索紧密型医共体建设,通过以县级医院为龙头,整合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资源,构建三级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双向转诊和统一管理,努力探索出一条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新路径,让百姓看病更方便、更省钱,获得感不断增强。

  全力以赴——

  推动“三医联动”改革

  护航全民健康,基层医院是第一道防线。但长期以来,这道防线显得有些脆弱。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不强,使得百姓不管啥病都习惯往大医院跑。乡镇卫生院患者不多,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如何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如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怎样深化医保改革?如何让科技创新更好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持续发力?……

  面对一系列问题,建平县委、县政府态度坚定:必须全力以赴,改革势在必行。

  2024年,建平县把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本着“实干为民、实用利民、实效惠民”原则,整合医疗资源,提升医治水平,增强医防效力。

  如何把好事办好,建平县成立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为双组长,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卫健、医保、财政等多部门为成员的医共体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三单制”,定期研究策略,统筹部门推进,强化组织保障,形成县委定调、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医共体建设格局。制定出台《建平县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施方案》《医共体章程》《医共体内部管理运行办法》等系列文件,明确医疗、医保、医药各部门权责利关系、运行规则和考核机制,推动三医协同联动,保障医共体规范运行。截至目前,已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推进会21次,制定医共体各类文件80余份。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是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补齐基层医疗服务短板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通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让乡镇卫生院能干好自身该干的活儿,使百姓产生信任;让牵头医院腾出精力加强学科技术建设,提高危重症救治能力,从而使首诊在基层,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逐步由理想变为现实。”建平县主要负责同志说。

  理顺机制——

  一体同质联动共赢

  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需要优化利益分配机制、推进医防融合和信息化建设,使医共体成为真正责任共同体,让百姓在家门口获得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建平县根据实际特点,破除瓶颈,高标准建成医共体管理调度中心,一体化布局两办十三中心,构建全新模式医共体架构。以医共体管理调度中心为主体,县医院、中医院牵头,31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分支,同时将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康宁医院纳入医共体协作单位,实现医疗服务同质化、医疗管理一体化、医疗资源社会化、分级诊疗规范化。

  将碎片化、相互竞争的关系转变为一本账、一盘棋的“一家人”关系。

  医共体管理调试中心对医共体各成员单位实行人、财、物、事、绩、管“六统一管理”,医共体在人员编制、招聘、岗位设置、设备采购等方面真正实现自主权;在财务上实现统一管理,独立核算;在诊疗行为上实现同质化管理,并执行绩效考核;在药品耗材采购上,通过SPD医药物流配送项目实现统一目录、统一管理、统一配送;在日常管理上实现请销假等统一管理;逐步实现统一化、集约化、网格化管理。共同为全县居民提供优质化、一体化的医疗健康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平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过程中,信息化成为强有力的推手。

  从县级医院到乡镇卫生院,再到村卫生室,上下互联互通,城乡共建共享,形成高效运转的医疗网络。建平县全面推进信息平台建设,打造“五大中心”,建立区域影像诊断中心,面向下级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诊断、远程会诊等服务;区域心电诊断中心,通过“心电一张网”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模式;区域检验(病理)中心,通过信息化反馈检验结果,实现区域检验互联互通、结果互认;区域慢性病管理中心,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医共体内慢性病统一管理;区域远程会诊中心,通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远程会诊,为急危重症患者第一时间制订诊疗方案。依托扁鹊飞救系统和建平县120急救指挥中心,急救信息化平台,急诊急救网络覆盖全县各乡镇。

  目前,慢病管理中心信息化已覆盖全县30个乡镇场街260个村级卫生室;远程心电诊断中心每日平均诊断基层卫生院上传数据89例,完成诊断4324条;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完成诊断1286条,成功救治心梗患者29例。

  资源下沉——

  基层诊疗水平提升

  “多亏了李志翔大夫,要不然就耽误了。”7月5日,由于多日下雨,一名村民被倒塌院墙砸伤,来到小塘镇中心卫生院就诊,县医院巡诊派驻下沉医生李志翔凭着多年的经验,准确诊断其为骨折,让患者及时到县医院做了手术。

  “这种情况要是放在以前,患者很可能就直接回家养着了,耽误病情。巡诊派驻下沉医生的作用太大了。”说起这两年的变化,小塘镇中心卫生院院长贾奎深有感触,“有下沉医生常年坐诊,院里还新添了一台CT设备,现在乡亲们更愿意就近就诊。”

  资源沉下去,服务提上来。

  不仅是小塘镇,如今建平县各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建平县两家医共体牵头医院制订资源下沉方案,建立帮扶人才库,按基层需求逐批次、分科目下沉医务人员,确保每个乡镇卫生院每天有1名派驻医生在岗。实行定期考核并与职级晋升挂钩。累计派驻院长6名、业务骨干74名,长期派驻27名,短期专家坐诊160人次(含北京、省级专家),7家中心卫生院实现常驻主治医师全覆盖。同时,开展医技岗位培训800余人次,基层医疗水平得到飞速提升。

  为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在31家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均设置2个中医诊室、中医治疗室,配备10种以上中医诊疗设备,300种以上中药饮片。选派优秀医师定期至乡镇卫生院,推广中医适宜技术10类45项,重点建设乡镇卫生院的康复治疗及治未病专业,并延伸至村卫生室,通过开展针灸、推拿、艾灸等中医疗法,让百姓不出村便能享受到中医治疗服务。

  拓展模式——

  便民服务温暖人心

  走进建平县万寿街道石灰窑子村卫生室,室内干净整洁、窗明几净。每天7点左右魏兆彬便来到卫生室,他担任村医30年,为了更好地服务村民,基本医疗、预防保健、计算机操作他都在不断学习。

  打开魏兆彬手机里的慢性病管理中心平台,村里190多人的健康管理信息清晰明了。随着建平县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持续推进,石灰窑子村卫生室连接县域医共体远程心电诊断中心网络,在这里给村民测血糖、血压、心电图,直接上传至县医院,两三分钟就能出结果。

  前不久,在开展远程心电图监测时,魏兆彬发现了2例心电异常患者,马上转诊至建平县万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建平县按疾病的轻重缓急、治疗难易程度进行分级诊疗,乡镇卫生院接诊的危重患者,可直接通过信息平台预约转诊,县级医院接到转诊请示,开通绿色通道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治疗。

  除了大病重病患者需要及时救治,更多的慢性病患者或初期患者也不应该忽视治疗。建平县以慢性病管理为切入点,将慢性病管理中心平台延伸至村级,完成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整合6.5万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档案,规范管理率85%,完成血糖血压筛查8757次)。构建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心理健康“三大体系”,打造“防、筛、调、管、治、康”全流程服务模式。

  在疾病预防控制教育,防止村民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重病的过程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及时跟踪治疗,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平县组建31支“3+1”专业家庭医生团队,落实首诊制,为签约居民提供全周期健康管理,针对慢性病患者制订个性化方案,加强跟踪服务,提升健康管理精准度。

  还有一项温暖人心的服务,就是建平县建立“让利于民、让利于基层”机制。居民每年可免费享受4次心电图、血压、血糖检测。2025年上半年医共体总诊疗量64.79万人次(成员单位占比77.38%),双向转诊同比增加40%,群众满意度达98%。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信息来源: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