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发力降成本 精益攻坚提效能 炼钢作业区打出降本增效组合拳
发布日期:2025-08-28

炼钢作业区锚定降本增效这块“硬骨头”,以精益管理为切入点,创新打出“管理优化+技术攻关+激励赋能”三维降本组合拳,7月份炼钢工序成本较上半年平均降低34.2元,为公司打赢扭亏为盈攻坚战注入强劲动力。

精准诊断制约问题,靶向定位攻坚难点

 “上半年吨钢成本居高不下,直接影响工序盈利,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炼钢作业区作业长王世峰在月度技术攻关会议上明确提出降本目标。

 通过数据复盘、现场调研、班组座谈等方式,炼钢作业区系统梳理出制约“降本增效”的三大核心问题,一是冶炼周期偏长,转炉作业效率未达最优,导致单位时间产出不足;二是生产组织模式存在短板,转炉、连铸等环节衔接不畅,易出现生产断档;三是物耗与能耗指标偏高,辅料浪费、电能使用不科学等问题突出。

 “这些制约成本的关键环节,必须逐一拆解、逐个攻克!”炼钢作业区高级技师王立翌主动牵头组建技术攻坚小组,联合生产、设备、工艺等多岗位骨干,通过“现场蹲点+数据分析”的方式,实时跟踪生产全流程,为后续精准施策奠定基础。

多维举措协同发力,全面破解生产难题

 针对梳理出的三大“成本痛点”,炼钢作业区制定“一问题一方案”的攻坚策略,以技术创新突破瓶颈,以管理升级提升效率,推动降本工作落地见效。

 在冶炼周期方面,聚焦转炉冶炼核心环节挖潜,成立专项技术攻关组开展参数优化试验。调整氧压参数,将冶炼氧压从8.0Mpa精准提升至8.5Mpa,加速熔池化学反应速率,使单炉平均吹炼时间缩短40秒;优化出钢工艺,提高不倒炉出钢比例,减少炉体翻转耗时,单炉平均冶炼周期缩短3分钟,大幅提升转炉作业效率。

 在生产组织方面,严格推行“121”“122”标准化生产模式,全力提升单转炉连续生产能力。强化生产排产,根据订单需求与设备状态,制定精细化排产计划,避免无效等待。优化设备运维,建立“设备点检-故障预警-快速维修”闭环机制,将设备停机时间调整至最佳。7月份单转炉连续生产比例达20.5%,创下2025年月度最高纪录,实现生产流程“零断档”。

在降低消耗方面,从“用电、用料、回收”三方面入手,构建全流程成本管控体系。推行“避峰就谷”用电,安排专人紧盯每日电价波动曲线,优先在低谷时段组织高耗电冶炼作业。严控物料消耗,开展职工技能专项培训,规范操作流程,推行“极致配加废钢”制度,根据钢种需求精准控制废钢比例与冶炼温度,减少辅料消耗。强化资源回收,严格执行“渣钢全回收”制度,通过专用设备对渣道渣钢进行100%回收、破碎、回炉,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废钢采购量。

强化激励凝聚合力,助推降本取得实效

 该作业区将吨钢成本、辅料消耗、能耗等核心指标细化,逐层分解至各班组、各岗位,明确每一名职工的降本责任。将降本成果与绩效奖励直接挂钩,对超额完成降本目标的班组与个人给予额外奖励,对未达标的进行原因分析与帮扶改进。形成“人人算成本、个个抓降本、事事讲成本”的浓厚氛围。

 “以前总觉得成本控制是管理层的事,跟我们一线员工关系不大。但这次作业区把降本目标细化到每个岗位,还专门组织了培训和经验分享交流,让我们真正明白了每省一斤废钢、少耗一度电,都是在为企业的效益做贡献。”——炼钢炉前工蔡龙说道。

 “绩效奖励机制的优化,让我们干得更有劲头了!干得多、干得好,收入就高,这种公平透明的激励方式,大家都非常认可。”——炼钢辅助工朱彦旭表示。

 这些来自一线职工的真实声音,充分体现了该作业区在推进降本增效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激励赋能的管理理念。不仅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更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和使命感。

 降本攻坚取得的成效,是炼钢作业区精准施策、全员攻坚的结果,为公司应对市场挑战增添了底气。下一步,该作业区将持续深化降本举措,推动生产工艺与管理模式再优化,全力实现降本增效再创新突破。

来源:朝阳工信微信公众号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信息来源:朝阳市工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