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平县小平房村鸟瞰图。本版照片由建平县委宣传部提供

宽敞、干净、平坦的村路是县里承办自行车公路赛的主要路段。

村民采摘香甜的南果梨,更是采摘美好的幸福生活。
建平县的峰峦叠翠间,牛河梁红山文化的古韵与现代文明的光芒交相辉映,孕育出了一颗乡村振兴的璀璨明珠——小平房村。昔日,这里曾是“十沟九岔黄土扬,十年九旱闹饥荒”的贫瘠之地;今朝,它已蝶变为产业蓬勃发展、村民生活富足、乡风文明和谐的“辽西第一村”。
30多年来,小平房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生态优先、民生为本、三产融合、共同致富”的发展理念,在建平县委、县政府的科学规划与有力支持下,用智慧与实干走出了一条从“先富”到“共富”、从“山区”到“景区”的振兴发展之路,实现了从昔日贫困村到如今“全国文明村”、美丽乡村示范点的华丽蝶变。
产业兴旺
走进小平房村,村党委书记钱学余正与村干部们讨论着村里的产业规划。“我们要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让党组织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心骨’。”钱学余坚定地说。
小平房村位于建平县城东南4.5公里处,距离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16公里,总面积32.34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13个村民组,共881户、3167人。20世纪90年代,小平房村还是一个入不敷出的空壳村。1991年,钱学余放弃城里的发展机会,回村担任村委会主任。他敏锐地发现村里有着丰富的铁矿资源,于是决定发展“资源开发型”经济。1993年,小平房村筹集资金100余万元建成铁选厂,掘得第一桶金,为村集体经济崛起筑牢根基。
“家里有矿”的日子过了十余年,居安思危的村“两委”班子又开始重新审视发展前路,若继续依赖单一铁矿资源,发展之路必然越走越窄,唯有主动求变,才能为村庄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2006年,小平房村果断开启绿色转型,毅然决定走“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道路。经民主协商,率先实行土地“反租倒包”,将承包田从村民手中有序流转到村集体,开启土地流转新尝试。目前,村里建有5500亩高标准南果梨园、1000亩富硒杂粮基地、17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600亩小麦种植基地、110亩裸地蔬菜基地、220亩温室大棚,并实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
在发展过程中,村党委注重从农村经济能人、复转军人、致富能手和大中专毕业生中发展党员,不断优化党员结构,培育新生力量。同时,创新村干部包产业、包项目、包网格和骨干党员进基地、进农户、进网格“三包三进”服务模式,党员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把党建活力转化为强村富民行动。村党委副书记王志祥说:“作为一名回村工作的大学生,我从老党员身上感受到了建设家乡的情怀及一心为民的精神,也坚定了我扎根乡村、服务乡亲的决心。”
如今,小平房村已形成以铁精粉深加工为主的工业、以南果梨种植加工为核心的林果业、以有机杂粮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以天秀山旅游为龙头的乡村旅游业四大主导产业,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960万元,在党建引领中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振兴之路。2012年,小平房村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钱学余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共同致富
产业发展起来后,如何让全体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小平房村的重要任务。
在钱学余的推动下,村里探索出“土地流转+务工收入+入股分红”的多元增收模式。村民任尚三说:“原来家里种玉米不挣钱,6亩地包给村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南果梨,包地钱从每亩300元提到500元、700元,现在涨到1000元,我还能在果园打工,一年又多挣不少钱。”目前,全村95%以上农户有稳定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
为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小平房村在稳定村办矿业企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建成南果梨、中药材、小麦、杂粮四大产业基地。投资兴建南果梨酒生产线,与中国科学院、辽宁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合作,设立小平房村梨实验站、专家工作站,研发十余种特色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基于周边蔬菜需求,村集体出资建设220亩高标准蔬菜大棚,以优惠价格租给村民,实现“村里搭台,村民唱戏”。
经济的持续发展催生新业态的诞生崛起,立足自然风光秀美的独特优势,小平房村将文旅产业作为集体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建成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天秀山森林公园、净月溪景观水系、小平房服务中心、供销社、电商平台等。结合农业产业特色,打造农业观光带、果蔬采摘园,完善特色民宿、风情农家院等配套设施。依托朝阳市人大代表培训基地和《人民代表报》朝阳培训基地,建设五大研学实践基地,全面打造集观光旅游、田园体验、休闲娱乐、民宿度假、研学培训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的美好愿景。
共富路上,一个村富不算富。2004年,愁水坑、石灰窑子两个“弱”村合并到小平房村。村“两委”通过发展集体产业,解决群众住房、用水、用电、出行等难题,以强村带弱村。原石灰窑子村村民林国清回忆:“刚合并时,村里高价回收我们种的谷子,帮我们增收,就盼着大家一起富起来。”2023年,小平房村党委再次将“党群共富”的旗帜插向邻村,与黄土梁子村、平安地村党组织共同成立农业发展公司,通过开展农机服务、物业管理、环境治理等,助力两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10万元大关。
生活提质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民生改善一点儿都不能含糊。”钱学余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随着集体经济壮大,小平房村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从“住有所居”到“病有所医”,从“学有所教”到“老有所养”,全方位提升村民生活品质,践行为民初心。
为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统一规划建设村民新区,520余户村民搬入统一规划的别墅式新居,配套建设水、电、暖、气等基础设施,让村民告别了过去的土坯房、茅草屋。柏油马路通村达户,硬化绿化美化到边到角,污水处理、垃圾清运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此外,村里还合理利用村屯空隙地,修建 9处总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的文体广场和600多平方米的室内活动中心,这些场所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从2023年开始,小平房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成为朝阳市唯一一个先锋村。如今,全村主干道、广场、小区都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以及文化植入,森林覆盖率达70%,呈现出“山地森林化、农田林网化、村屯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的村屯绿化格局。
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教育、养老、医疗等多元保障体系同步构建,确保每一位村民都能享受到发展红利。标准化幼儿园和小学设施完备,为孩子们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高标准敬老院让老年人晚年生活温暖无忧,也让“一老一小”的幸福底色越擦越亮。为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提供补助、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补贴、为村民子女上大学发放助学资金奖励、设立困难户补助金、大病救助金、现役军人补助金等专项基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在这里成为生动现实。
治理有效
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同时,小平房村在社会治理方面也不断创新升级,构建“自治筑基、德治润心、法治护航、智治增效”的“四治融合”管理体系,努力打造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辽西枫桥”。
坚持自治筑基,将《小平房村村规民约》作为维护本村社会秩序、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总规范,由全体村民监督执行,使村规民约真正发挥约束作用。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执行村务、党务和财务公开制度,确保各项事务阳光透明。不断深化“四议一审两公开一评议”工作法,大到投资办厂、工程建设,小到花草种植、卫生整治,都经过村党委、村委会、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商讨决定,形成了形式丰富的议事机制。
坚持德治化人,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详细章程、申报监管制度,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开展“善行义举”“好婆婆”“好儿媳”“好邻居”“平房好人”“美丽庭院”“文明家庭”等系列评选活动,以榜样效应持续引领道德新风;建设“道德银行”,将群众日常表现量化为积分兑换物品,引导群众以“德”换“得”;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办文明讲堂、道德讲堂,提升群众文化素质,培育良好道德风尚。
坚持法治立本,建立警民共建机制,与街道派出所联合设立全县第一个村级警务工作室,实现了治安监控全覆盖,成立了治安巡逻小组,实行24小时值班巡逻;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机制,在处理群众纠纷或信访案件时注重讲法析理,以法治思维护航纠纷调处;建立法律宣讲机制,聘请专业人士,利用村广播、户外电子显示屏、文化广场、宣传栏,长期进行普法宣传,不断增强村民法治意识。
坚持“智治”赋能,激发乡村活力,提升治理效能。提高全体党员素质,当好先锋模范引领;培养村组干部能力,以公仆情怀服务群众;引进高端专业人才,招才引智助力振兴。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在小平房村设立专家工作站,带来新品种、新技术、新项目、新思路,有效提升小麦、杂粮、花海、中药材等基地质量和效益。
事实证明,“四治融合”激活了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实现了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正是对小平房村社会治理成果的最好褒奖。
继续领跑
小平房村这阵子忙得很,第二十五届“村长”论坛将于近期在此举办。作为“村长”的“群英会”,“村长”论坛是展示乡村振兴成果、交流治村经验的重要平台,今年此论坛落户小平房村,既是对这里发展成果的肯定,更是一次向全国学习、与各地交流的宝贵机会。
“能承办这样的全国性论坛,全村人都感到自豪,也觉得责任重大。”钱学余告诉记者。今年,小平房村的变化更是显而易见,完善了基础设施、改善了生态环境、壮大了产业规模。投资兴建小平房啤酒厂,突破单一品牌局限,丰富了南果梨酒和啤酒的品类;建设农业产业园,传承古法酿造,建设了酱油厂,实现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规划建设民宿美食一条街,为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再添新亮点;整理汇编村史资料,系统总结村子从“穷窝窝”到“富裕村”的蝶变历程和发展经验;拍摄《走进小平房》专题片,生动再现小平房村的奋斗历程和首创精神;打造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村史展馆,全面展示小平房村的过往今昔;建设完成小平房村标志性大门、民族林、党建广场,村内面貌焕然一新。目前,论坛的各项筹备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全村上下正以最佳的精神面貌期待四海宾朋的到来,翘首以盼“村长”论坛的盛大启幕。
“论坛是一个新起点,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让小平房村的经验走出去,把先进理念引进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领跑。”钱学余说。
从昔日的辽西贫困村到“村长”论坛的承办地,小平房村的发展历程是乡村振兴战略在辽宁大地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
盛会脚步渐近,这座辽西小村正以开放的姿态、饱满的热情,期待着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村长”们共话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