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题专栏>朝阳市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朝阳在行动>地方
农业强 农村美 农民富
发布时间:2025-09-26     信息来源:辽宁日报

  凌源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2024年年产值达42.57亿元。本版图片由凌源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凌源市宋杖子镇垃圾中转站。

  海源育苗农场现代化生产车间。

  凌源市享有“北方花都”的盛誉,花卉产业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广袤田野,田成方、渠成网、路成行,高标准农田里高粱红、玉米黄;晨光铺洒,村头棚前、河道内外,保洁员开始了新一天的分散式清理;百合花棚内,花香正浓,农户忙着采收鲜花,笑容一直挂在脸上……每一幅图景,都烙印着凌源市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奋斗足迹。

  近年来,凌源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粮仓实、产业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农业更加高质高效

  骑着电三轮,万元店镇铁匠炉村村民高金径直来到自家玉米地旁,打开手机登录APP,开启“灌溉控制”。水雾自田间喷洒而出,在半空中扬起彩虹;地里“饱饮”的玉米秆一握粗细,结着小臂长短的玉米棒子。

  灌溉完毕,高金一边收拾一边说:“今年,村里增设了灌溉设施,春播有了保障。换作从前,等来雨季第一场透雨,才能匆忙开始播种,不仅会影响作物长势,还可能错过最佳上市时机。”

  眼下正是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期,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高标准农田建设正逐步将“靠天吃饭”的农田转变为“高产稳产”的沃土。“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田块整治、灌溉排水、田间道路三部分。简单来说,就是把农田打造得更优质,让土地更能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凌源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连春说。

  农田高标准,稳粮有底气。去年以来,凌源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让越来越多“望天田”成了“高产田”。凌源市按照自然资源部门最新核定的永久基本农田标准划定面积为88.89万亩,其中,在永久基本农田中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为29.37万亩,占比33%。

  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现代化大农业活力澎湃。

  一组数据印证着凌源市现代化大农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全市设施农业占地面积25.63万亩,产值42.57亿元。年产黄瓜、青椒、尖椒等各类反季节优质蔬菜101万吨,是东北地区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年产东方百合、郁金香、玫瑰等100多个品种鲜切花3亿枝,其中,反季节百合定价可以直接影响国内百合价格指数。年产亚洲百合、唐菖蒲等品种优质种球0.5亿粒。食用菌以香菇和双孢菇为主,年产量达1.38万吨。

  现代化大农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基础,农产品供给有保障,品牌打造有支撑。

  生产向绿、品质向好。凌源市作为国家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首都农产品安全供应保障基地,6个蔬菜品种生产过程获得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认定产地面积1.1万亩、认证产品21个,“凌源黄瓜”“凌源百合”“凌源香菇”“凌源青椒”“凌源小米”“凌源大扁杏”不仅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区域公用品牌,14个企业产品被评为名牌产品。

  现代化大农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

  金秋时节,凌源市晟昱菜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一派繁忙,公司主要从事脱水蔬菜生产加工和销售,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采取行之有效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与种植农户签订蔬菜最低保护价订单收购协议,免费发放青刀豆种子、免费提供包装袋。2024年,直接带动本市2200多户蔬菜种植大户,辐射带动外省和周边县区600多户蔬菜种植大户参与蔬菜种植,种植面积6500余亩,同时带动当地的交通运输、食品、餐饮、包装等关联产业的发展。

  相距不远的凌源市盛世繁花花卉有限责任公司机器轰鸣,生产线上的鲜花经过优选、清理、整理、晾晒、烘干、整形成各种颜色的永生花。作为一家集高档花卉引进、种植、研发、精深加工、网络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高科技龙头企业,盛世繁花可带动周边农户200户。截至目前,凌源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59家,以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要经营类型的龙头企业数量占比达95%。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是观察大农业的一扇窗口。位于小城子镇的凌源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球宿根花卉为主导产业,总面积116平方公里,农户7.5万户,耕地面积8.5万亩。产业园构建高效栽培、深加工、保鲜仓储、贸易物流等一批产业发展集群,现已发展成为北方地区最大的球根类鲜切花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唐菖蒲、亚洲百合种球繁育基地。

  数字技术驱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在海源育苗农场大棚里,行走的小机器人实时监测苗长势、病虫害、干湿度,启动水肥一体机,小苗“吃”得更营养。农业产业园与10余家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了中国百合种球研发中心、中国百合品种测试中心、沈阳农大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研发推广机构,研究出花卉新品种10余个,科技成果转化应用20余项;凌源市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大棚实景、生长情况等各项功能汇聚,产业链装上“智慧大脑”。田间连车间,凌源市晟昱菜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即食食品深加工数字化改扩建,让蔬菜附加值不断提升。

  农村更加宜居宜业

  在村里担任保洁员的聂书学眼看着村民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越来越强,十分欣慰。“乱扔垃圾的少了,村里环境更美了。”聂书学说。

  说话间,垃圾转运车驶来,驾驶员将街道两旁垃圾桶里的垃圾倒入车里。每天清晨,垃圾转运车都要在村里转一圈,把所有垃圾收集到一起,送到镇里新建的“垃圾中转站”。

  鲜花盛开,道路干净整洁。走进宋杖子镇段杖子村,眼前呈现的是一幅美丽乡村图景。“以前,农业生产垃圾特别多,治理起来难度大。现在好了,村里设有专职保洁员,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段杖子村党支部书记王震永说。

  如何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立人居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实现环卫城乡一体化?

  年初,凌源市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社会化,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入专业的环卫企业,构建起以“垃圾中转站”为中心的收运处置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采用“源头分类、移动转运”的治理模式,全面推行“三堆”分类法,即按照建筑渣土垃圾、农业生产垃圾、生活垃圾把农村垃圾分为三类,引导村民分类投放,第三方分类收集清运。每个乡镇至少建设一座垃圾中转站,同时,配备相应数量的移动式垃圾压缩箱及转运车辆,所有生活垃圾除杨杖子镇外全部通过中转站运至东五里堡垃圾发电厂处置。

  在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凌源市组织编制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通过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城乡环卫一体化治理模式;坚持“市场化”方向,实现运管分离,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定优秀的环卫服务企业,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工作,有效提高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效率和治理质量。制定考核办法,明确服务范围、服务标准和奖惩机制,建立了严格的日常监督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常态化运管机制。截至目前,全市22个乡镇、4个街道共247个行政村(包括4个社区)已由凌源明日市容环境服务有限公司全部接管,大部分乡镇将工作重心从“清积存”逐步转移到常态化垃圾收集、清运工作中。

  升级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更加整洁。

  清风徐徐,刀尔登镇头道河子村风光别致。最近几年,村里开展清理杂物、房屋美化、村庄绿化、安装路灯、修建农田、灌溉水渠等,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如今,头道河子村是省级美丽宜居村、省级高质量庭院经济示范村、省“五好两宜”和美乡村。

  近年来,凌源市全面提升农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整体风貌。共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26处,主要采用集中式污水处理,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工艺和一体化污水设施处理模式,各污水处理设施均采用暗管雨污分流体制排水;村村通道路硬化率达到100%,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干道路交通标识标牌齐全、规范。行政村通往村委会、学校、养老院、文化广场、卫生室等公共场所道路硬化率达到100%。行政村驻在地道路亮化率达到100%。凌源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生态宜居”的总体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美丽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美丽示范村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已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88个,朝阳市“四个一”和美乡村18个,包括1个精品村和17个示范村。

  农民更加富裕富足

  凌晨4点,凌源市花卉交易市场开始人头攒动。此时,宋杖子镇一家子村的花农们正把鲜花切割、打捆、包装,然后运往交易市场,9点前,鲜花将打包发往全国各地。

  “我们村是凌源市最早种植百合的地方。现在,家乡的产业兴旺,百姓的腰包也越来越鼓,村里700多户人家,500多个花棚,一个棚一年种三茬,一茬能挣3万多元,一年就是10多万元。”一家村党支部书记龚立志介绍说。

  凌源花卉被确立为“一县一业”重点扶持产业。凌源市享有“北方花都”的盛誉,先后被评为“中国百合第一县”、全国花卉电商产销模式示范县、辽宁省花卉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级现代农业(花卉)产业园等。凌源花卉产业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共同富裕的“美丽事业”。截至2024年末,花卉生产面积达2.5万亩,产值达10亿元。

  打好特色牌,拓宽致富路。凌源市农业产业园充分发挥资源、平台优势,积极扶持一批产业带动性强、市场竞争力强、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球宿根花卉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协会,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产业园围绕花卉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推广“订单农业”,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社员”等10余种经营模式,以合同、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提高合作社与农户、市场与农户、农户之间的关联度,形成高度组织化生产体系,带动更多农户参与生产经营。产业园邀请凌源市农业、林业、工商、科技等部门定期举办农民创业培训班,送技术、送服务上门,支持农民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目前,产业园新增各类经营主体120个,有近3万农民靠种花实现了发家致富,带动周边1.2万人实现创业就业。

  不仅一家子村,刀尔登镇头道河子村乡村振兴的路子也越走越宽。该村以“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经济发展思路,积极开展种植结构调整。筹集资金345万元,流转土地240亩,新建食用菌冷棚119栋、蔬菜冷棚88栋,年产香菇1000余吨、辣椒0.75万公斤,林下种植中草药射干50亩,预期每亩收益8000元至1万元。以上产业带动周边3个乡镇500余人务工,年人均收入增加1万元。预计到2025年末,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超过50万元。

  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

  富裕之后的头道河子村重新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试行“道德银行”管理办法。同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推行“党支部+村级事务联络员+群众”的基层治理模式,设立村级事务联络员11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00余个,真正实现了从家风好到乡风淳的完美升华。美丽富裕的段杖子村率先探索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文明加油站”积分兑换项目,将人居环境、“美丽庭院”建设等纳入其中,设立“环境积分制度”,将人居环境整治要求融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在参与产业发展、增收致富的同时,更加自觉地维护房前屋后卫生、爱护公共环境,形成“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

  年初以来,凌源市授牌文明家庭10户,申报朝阳市级文明家庭6户;宣传展示先进工作经验及做法稿件19篇;召开移风易俗推进会等49场,组织开展宣传宣讲等活动56场次,利用宣传栏、条幅、大喇叭、文化墙等阵地布设村规民约、文明祭祀、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等公益广告100余条次。各乡镇街共开展积分兑换33次,兑换物品折合金额9517元,受益125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