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凌源市坚持将建强社区党群服务阵地作为提高社区便民惠民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围绕“五有”幸福新社区建设这条主线,以“客厅化”场所、“一老一小”设施、“一室多用”效能等方式扎实推动社区场所建设提质升级。
聚焦合理化布局,打造幸福“会客厅”。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打造综合服务枢纽,按照“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原则升级改造“两邻会客厅”“社区生活馆”等新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5个,因地制宜设置前台接待、城市书房、居民活动、休闲等待等配套设施170余处,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置,实现了党群服务“零距离”。积极拓展服务半径,在东盛物业小区党群服务站示范点基础上,全市推广建立物业小区党群服务站14个,以人性化、亲情化服务社区居民。同时,全面推行“全科社工”服务模式,以“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为抓手,打破传统窗口壁垒,以面对面“拉家常”的方式与居民共商共议,社区服务60余项事务均已实现首问负责、全程代办,精准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000余件,让群众办事更省心、更舒心。
聚焦精细化服务,温情护航“一老一幼”。围绕“一老一幼”,探索开展老年食堂、日间照料室、老党员工作室、青年创客空间等特色服务,定期邀请瑜伽、舞蹈、音乐老师指导老人、孩童开展文艺活动,实现服务“精细化”。在10个社区建立儿童“四点半学堂”,在滨河、木兰等社区陆续建设长者食堂22处,为800余名社区老年人提供公益性用餐服务、儿童托管服务。建立“早看窗帘晚看灯”老人关爱行动长效机制,依托网格精细化管理与精准化服务优势,全面排查独居、空巢、留守等特殊老年人群,实施台账式管理、入户式走访2000余次、结对式服务63对,全面动员整合社区网格工作力量、社会团体和物业企业服务资源,切实帮助解决特殊群体老年人衣食住行医等各类生活困难350余件次,有效提升了特殊群体老年人关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聚焦多元化功能,整合资源“一室多用”。统筹整合社区阵地资源,扎实推动“一室多用”建设,定期开展书法绘画、园艺插花、国学讲座、文艺演出、家风家教等特色活动290余次,推动社区公共场所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热心群众等,组建政策宣讲、法律援助、爱心义诊、扶贫帮困、助老助残等服务团队136个,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组团式、专业化服务300余次。整合辖区相关职能部门力量,将“红色驿站”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网格党群服务站、红色物业、爱心驿站等合并打造,组建一室多用、阵地共享的“红色驿站”37个,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提供党建宣传、书刊阅读、手机充电、共享雨伞、救助医疗等服务保障,着力解决群众需求。